融合「美學教育」 推動全人發展

公民科的課堂知識為本,講求以成熟議題的研習,培養學生明辨性思維、正面價值觀及國民身份認同。當中價值觀教育的關鍵,就是如何讓智識與學生的內心世界和情感體驗深刻連結。連結的關鍵橋樑,正是常被忽略卻至關重要的「美學教育」。

傳統觀念中的美育,多半停留在藝術鑑賞或自然風光的欣賞,旨在陶冶性情。

然而,現在美學教育的內涵已發生根本性轉變。我國教育部在2023年業已提出《關於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》,期望充分發揮相關學科的美育功能,以「加強美育與德育、智育、體育、勞動教育的融合,挖掘和運用各學科蘊含的品德美、社會美、科學美、健康美、勤勞美、自然美等豐富美育資源,並將分學科推動制定美育教學指引。」

筆者於上期專欄曾提出公民科一些課題可以配合體育運動發展,這次就跟師生討論一下在美育層面,可以如何配合相關課題,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美育素養。

 

讓學生認識「社會美」

 

首先第一項值得推動的是讓學生認識「社會美」,即是人類的社會實踐,是社會實踐的直接體現。例如我們可以和學生強調「中華文化敘事」的。

透過欣賞和理解文化遺產、歷史敘事,乃至國家象徵(如國旗、國歌)中所蘊含的美學價值,來建立深厚的文化身份認同和歷史歸屬感。學生感知到一種中華文化獨有的美與和諧時,自然會從欣賞轉化為一種發自內心的情感共鳴與文化自信。

其次當然是「自然美」,即對「自然生態」美的欣賞與教育。讓學生了解人與自然、環境的共生關係,培養具備全球視野與可持續發展意識的國民與公民責任。例如透過認識近年國家和本地可持續發展的政策,引導學生欣賞「簡樸之美」,並拒絕浪費。

當環境保育不再被視為一種犧牲或限制,而是被理解為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融的更高層次的美感時,環保責任感便能真正內化為學生的價值觀與生活方式。

最後,審美本身就是一種高層次的明辨性思維能力。不僅是知識性的認知和資料分析,更加涉及對文化或環境的認同及表達,並將國民與公民責任、社會義務等外在的導引原則,轉化為內在對國家、本地承擔與對未來更理想生活方式的嚮往。而透過系統性地融入美育的培養,不僅能培養出能力卓越的學生,更能塑造出具有高度文化自覺及文化自信的新一代。

 

 

 

*此文曾刊載於《文匯網》,2025-09-29。